馬建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 作者:
- 安徽新天源建設咨詢有限公司
- 最后修訂:
- 2020-11-17 11:18:57
摘要: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未來5年乃至15年中國發展擘畫新藍圖,是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的綱領性文件。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同心同德,頑強奮斗,努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為開啟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我國經濟社會新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賦予“小康”更高的標準、更豐富的內涵、更全面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堅實基礎。
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決端正發展觀念、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2012—2019年,我國經濟增長平均速度達到7.0%,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保持領先,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接近100萬億元,人均GDP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到10276美元,預計2020年GDP突破100萬億元,標志著我國經濟發展邁上了新的大臺階。
創新驅動成效顯著。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持續加大創新資源投入,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建設取得豐碩成果。2012—2019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從10298億元增長到21737億元,自2013年起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目前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2.19%,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我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等指標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快速涌現,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力不斷增強。
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大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相繼實施,持續支持革命老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區域發展差距不斷縮小。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城鄉資源均衡配置,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從2012年的2.88∶1下降到2019年的2.64∶1。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得以實現。2013—2019年,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都在1300萬人以上,在一個有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2012—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6510元增長到30733元,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貧困人口從9899萬人減少到551萬人,連續7年年均減貧100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從10.2%降到0.6%。中華民族即將從整體上消除絕對貧困,這是人類減貧史乃至發展史上前無古人的壯舉。
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持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空氣質量明顯改善,2019年,在監測的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占46.6%,比2015年提高25個百分點。水環境質量明顯好轉,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體比例超過70%,劣Ⅴ類水體比例控制在5%以內。能源資源消費更加集約,2019年每萬元GDP能耗為0.49噸標準煤,比2012年下降24.5%;每萬元GDP水耗67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38.8%。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我們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主要領域的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成效顯著,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制度保障。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良好開局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盡管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較突出,但我國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在“十四五”時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在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發揮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今年以來,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為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實踐再次證明,有習近平同志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有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頑強奮斗,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艱難險阻,一定能夠在新時代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有力地推向前進。
超大規模經濟體的優勢日益凸顯。我國擁有14億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和巨大需求潛力,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和上中下游產業鏈,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制造業占全球比重達到27%,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我國是全球最大貿易國、第二大進口國、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國和目的地,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不斷上升。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我國市場的潛力和成長性進一步釋放,超大規模的優勢更加突出。這有利于更充分地發揮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網絡經濟效應,有利于增強我國經濟發展韌性、擴大回旋余地,有利于緩解風險挑戰沖擊。
人口質量紅利不斷顯現,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我國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高技能勞動力已超過1.7億人,每年高等院校畢業生保持在800萬人左右,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正在快速形成。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我國創新指數世界排名第十四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我國研發人員總量、發明專利申請量等指標位居世界首位,研發經費投入快速增長。人力資本和科技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有利于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機遇,為推動“十四五”時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強勁、更可持續的動力。
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速度加快。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深化和拓展,產業持續升級,結構不斷優化,生產方式不斷變革,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互聯網+”“智能+”與已有行業和產業相互融合,傳統產業煥發新的生機,新舊動能轉換加快,必將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為全面提升經濟效率和國際競爭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發揮關鍵作用。
城市群和基礎設施的網絡效應日益增強。我國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發展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城鎮空間結構不斷優化,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等城市群加快形成生產要素聚合效應,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同時,城市間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平不斷提高,廣覆蓋、多層次、多節點的綜合交通和快速通道體系加快形成,城市群的空間聯系更加便利密切,生產要素跨區域迅速流動、聚集和擴散的條件日益完備,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不斷降低。所有這些,將進一步優化生產要素的流動、聚集和擴散方式,提高資源的空間配置效率,不斷增強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綠色發展將拓展巨大發展空間。綠色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動力。隨著人們對綠色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綠色制造、綠色流通、綠色消費、綠色金融的發展空間將得到擴展,發展潛力將得到釋放。未來5年,我國生產方式將繼續向節約型、集約型轉變。到2025年,能源強度、碳排放強度將進一步下降,資源利用效率將進一步提高。“十四五”時期,綠色發展將釋放巨大的需求潛力,創造新的供給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